任教年级: 四 年 级(上)
任教教师: 魏 振 东
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
(一)科学探究
1.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3.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4.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5.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
6.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
7.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8.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2.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科学不迷信权威。
4.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
5.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6.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三)科学知识
1.学习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与研究方法,并能尝试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通过对物质世界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用途和变化,对物体的运动、力和简单机械,以及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具有感性认识。
3.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世界的轮廓,形成一些对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的基本认识,对人体和健康形成初步的认识。
4.通过对地球与宇宙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地球、太阳系的概况及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认识人类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懂得地球是人类惟一家园的道理。
教学安排
周次 | 教学内容 | 课时 |
第一周 | 了解学情,常规教育。 |
|
第二周 | 《植物的身体》 |
|
第三周 | 《根与茎的奥秘》,《神奇的叶片》。 |
|
第四周 | 《动物的特征》 |
|
第五周 | 《动物的特征》 |
|
第六周 | 《水族的公民》,《吃奶长大的动物》 |
|
第七周 | 《飞翔的精灵》,《珍稀动物的保护》, |
|
第八周 | 《辨听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
|
第九周 | 《控制声音》 |
|
第十周 | 《信息》 |
|
第十一周 | 《书信和标志牌》。 |
|
第十二周 | 《信息时代》 |
|
第十三周 | 第2、第3单元学习小结 |
|
第十四周 | 《不翼而飞的水》,《飞回来的小水珠》。 |
|
第十五周 | 《结冰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
|
第十六周 | 第5单元学习小结。 |
|
第十七周 | 《我们这样搜集信息》 |
|
第十八周 | 《科学自己做,我也能成功》 |
|
第十九周 | 第6单元学习评价 |
|
第二十周 | 期末考查 |
|
第1单元 植物生活的秘密
1、植物的身体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多种绿色开花植物,能归纳概括出植物体的共同之处。
一.教学导入:
在植物的王国里,有许许多多绿色能开花的成员!从参天大树到碧绿小草,身体形态各异,姿态万千,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个王国,仔细地观察一下,看看它们的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
二.活动 观察植物的身体
1.教师出示凤仙花,让学生独立观察,出示一张没有指出器官名称的相应的植物图片,让每个学生边看边填写。
2.室外观察多种绿色开花植物。
要求:观察时先整体后部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爱护植物。
3.室内汇报观察后的结果。
4.概括。归纳:绿色开花植物一般都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6种器官构成。
5.学生竞赛:学生画一株完整的自己熟悉的植物图,标出植物各部分的名称。
6.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第二课时:植物各个器官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查阅资料的方法,获取植物六个器官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能设计实验验证资料的正确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与人交流,且语言清晰,表达准确,倾听是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他人的发言。
2、学会与同学合作,体会明确分工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3、不迷信资料内容,培养合理质疑,积极验证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查阅资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提炼资料
教学准备:课件,课外书籍和资料卡
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植物六大器官的作用:
根
茎
叶
花
果实
种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1、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是什么?
2、学生回答: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3、植物的各个器官有什么作用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教授新课:了解植物各器官的作用。
(一)查找资料
1、学习查阅收集资料的方法 2、你打算怎样来研究 问题?
3、学生回答:实验、观察、查阅图书、请教父母、上网等
4、教师小结:这些方法都很好,今天我们学习其中一种----查阅图书,收集资料来研究植物的各个器官的作用的方法。
5、教师示范,学生观看,或请会的学生示范。
6、小结查阅资料的步骤:书的类别-----书名-----目录-----文章-----段落----摘抄。
(二)制作资料卡片
1、找到资料后,我们如何处理这些资料? 2、学生回答将资料摘抄下来。
3、摘抄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简洁、篇幅较长的要进行概括)。
2 根和茎的奥秘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观察根的两种不同形态类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描述。
一.教学导入
小朋友,我这里有一截植物,你们猜猜是什么?这是我近段精心培养的芹菜宝宝,你们看它是什么颜色的,我呀,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粉红女郎,你们知道绿绿的芹菜是如何变成粉红女郎的吗?
为了弄清楚这个秘密,让我们从观察植物的根开始吧!
二.活动 观察植物的根
1.(出示示两种不同植物,豆苗、葱)老师这儿有两种植物,请小朋友看看他的根。
2.学生仔细观察:
3.提问:这些根的形态有什么不同?(认识直根和须根)
三.活动 植物的根真能吸水吗
1.我们认识了根的种类,你们知道根有什么作用吗?(学生猜测)
2.提出问题:植物的根真能吸水吗?
3.设计实验证明根能吸水。
4.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5.组装实验装置。
6.教师出示预先组装的装置,观察结果,植物的根有吸水的作用。
四.植物怎样运输水
1.引发矛盾:根吸上来的水是不是全存根内,根怎么没胀大,水到哪去了?
2.学生猜测。
3.教师出示提前2个小时浇水的盆栽植物,观察茎的截面有什么现象?
4.设计实验:
5.交流、完善设计方案。
6.回家做实验。
7.教师出示红芹菜,指导学生观察:(学会横切、纵切)认识导管,明白植物茎能运输水。
五.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探究验证了植物的根有吸水,茎有运输水份的作用。
3.神奇的叶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能进行实验探究植物与阳光的关系。
一.教学导入
动物和人类的生活都离不开食物,那么植物的“食物”从哪里来?(学生回答)
你们通过不同的途径已经知道,可科学家们确用了200多年的时间才解开这个秘密,让我们一同走进那段历史。
二.学习科技史(接受式探究)
1.出示的课件讲述海尔蒙的实验。(接受式探究)
分析: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来自哪里?
结论: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一定是从雨水中获得的…
2.课件讲述普里斯特利的实验
分析:小老鼠的生存与什么有关?
结论:植物能吸收空气中的污浊之气,使空气变新鲜,“污浊之气”是二氧化碳(讨论得出:查资料知道变新鲜的是氧气,氧气可使小老鼠生存。)
3.小结:从这两个实验中你学到了什么?
从上述两个实验中学到了科学设计实验的智慧,也懂得了科学研究中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
三.活动1植物与阳光
1.过渡:植物的生活到底需要什么?
2.观察树木向阳面与背限面的长势
3.提出猜测:植物生长可能与阳光有关?
4.设计实验:选两盆同样的豆科植物。一盆放阳光下,一盆放黑暗中,观察一周,每天测好高度,作好记载。
5.课后或回家做实验,下周同一时间将植物带来比较,交流。(教师出示事先准备的长势基本一致的两盆栽植物,按要求摆放在相应位置。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每天做好记录。交待记录注意事项。)
第2单元 多种多样的动物
1、动物的特征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资料查询获取动物有关特征的科学事实。
2.能从动物的身体结构与它的运动方式、生活环境方面来进行研究。
3.能将搜集的信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清晰地表达,并且能够倾听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
一、教学导入
1.请学生看单元页思考:美丽的大自然除了多恣多彩的植物外,还有大量形形色色的动物。那么,这些动物有什么特点呢?
2.学生看各种各样的动物的课件,提问:你能用语言描述它们的特点么?
3.要对动物运动的特点有更多的了解,让我们从下面的游戏开始吧!
二、活动1 模仿动物的运动
1、说一说,动物的运动各有什么特色?
2、模仿动物的运动。要求:选你最喜欢的一种动物进行模仿。
方法:每四大组,每组派一名代表,然后评比。
3、思考:动物的运动方式和它们的身体结构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对动物运动方式与身体结构的关系稍作阐述。
4.将课前查的资料和大家进行交流,补充动物趣事的表格。
三、活动2 比较动物的生活环境
1、学生观看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的动物的课件。
要求:请说出它们各自生活环境,并比较其不同。
2、交流动物的生活环境与身体结构的关系。
以禽鸟类为例启发学生将动物的生活环境与身体结构之间联系起来分析,出示:鸭足、鸡足、鹰足、鹤足,讲出它们的生活习性,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它们的足,从中发现规律。
扩展至更多动物,请学生根据习性简说它们的形态构造和特点。
四、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许多的动物,通过游戏和看课件,了解到了动物的运动方式、生活环境是为了动物更好地生存。放学后,请同学们去搜集动物捕食方面的资料,,下节课我们再进行交流。
2、水族的公民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运用多种感官和借助工具观察、认识鱼的外形特征,能用文字、图画、表格等方式记录观察结果并进行描述。
一.活动1 观察鱼
1.观察鲫鱼,找外表特征。
2.观看视频,找鱼类特征。
3.讨论特征与水中生活的作用。
鱼鳍:游泳
鱼鳃:呼吸
鱼鳞:保护
二.活动2 研究鱼
1.再次观察,自主提问。
引出问题:鲫鱼的嘴一张一合,是在喝水吗?
2.讨论实验设计。
3.江报实验设计方案。
4.交流、完善你们准备研究什么?需要什么材料?打算怎么做?做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要求:实验的时候请把实骤步骤和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研究报告上。
5.进行实验
6.汇报实验发现
7.补充资料,加深理解,鱼鳃可以过滤水中的氧气。当水经过鱼鳃时,水中的氧气就渗入到了鱼体内,而二氧化碳就和水一起排出了体外!
三.拓展部分:
1.欣赏金鱼
2.拓展作业:搜集其其它水生动物的资料,制作资料卡片。
3.吃奶长大的动物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自主探究哺乳动物与哺乳方式相适应的器官特征。
2.能细致、敏锐地进行观察,能结合自己的观察提出问题,并据此开展更为深入地观察。
3.能根据观察记录和搜集的资料归纳出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并据此判别其他动物是否为哺乳动物。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了解兔子吗?谁来说说?
2.兔子是否吃奶长大?
二.活动1 观察兔子
1.为了解决兔子是否吃奶长大这个问题,老师将哺乳期的母兔和需要吃奶的小兔带进了课堂,让我们来观察吧。提出观察的要求:保持教室安静,边观察边记录,观察两个方面:兔子的外型;兔子的乳头和吃奶的过程。
2.观察后的情况交流。
3.归纳:兔子是由兔妈妈生下来,吃兔妈妈的奶长大的动物。
4.还有那些动物也具有兔子这样的特点呢?(学生看课件)
5.归纳特征并建立哺乳动物的概念:像兔子、牛、熊猫这样由兔妈妈生下来,吃兔妈妈的奶长大的动物,我们叫它哺乳动物。:
三.活动2、 哪些是哺乳动物
1.下面的动物是不是哺乳动物?为什么?(学生根据资料回答)
海豹 蝙蝠 犀牛
青蛙 鳄鱼 海豚
2、找生活中的哺乳动物?并说理由。
4、飞翔的精灵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针对飞翔的动物提出问题并通过观察、实验、搜集资料等方法解决问题。
2.通过对比观察,能发现鸽子、蜻蜓、蝙蝠等飞行动物翅膀的特点。
3.能设计实验探究鸟类羽毛的奥秘,能搜集有关鸟类形态结构特点的资料证实它们更擅于空中飞翔。
一.教学导入:
前面,我们研究了水中游的,地上走的和跑的,今天一起来研究天上飞的。(板书:飞翔的精灵)
讨论:什么动物可以称为“飞翔的精灵”?
二.活动1 观察翅膀
1.(出示鸽子、张开翅膀的蜻蜓和蝙蝠的标本。)观察鸽子、蜻蜓、蝙蝠翅膀,找出各自翅膀的特点。
讨论交流后教师小结:
鸽子翅膀:面积大,正羽形成结构繁密的平面,下面有密密麻麻的绒羽。
蜻蜓翅膀:狭长,膜质,前后翅长短相等,体表没有羽毛。
蝙蝠翅膀:由连前肢,后肢,尾部之间的皮膜构成的,体表也没有羽毛。
2.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羽毛的秘密。
3.研究鸽子的羽毛
学生设计实验研究自己感兴趣的羽毛问题。
教师发放器材和羽毛,学生研究。
汇报、交流后教师小结。
三、活动2 搜集鸟的适合飞行的形态特征的资料
1、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鸟类形态结构特点的资料。
2、课堂上学生进行信息交流。
3、教师在交流中适时出示鸽子骨骼和其他材料,补充、丰富学生的证据。
四、总结
动物的飞翔,离不开与它运动方式相适应的身体构造。
5、珍稀动物的保护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引下自主查阅书刊或其他信息源,搜集关于珍稀动物及已有保护措施的资料。
2.在交流时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简洁、明了地表述,能认真倾听、客观评议。
3.能应用搜集的资料制作简报并进行动物保护的宣传。
一.教学导入
今天我们这节课让我们来开一个交流会,了解珍稀动物的保护。
二.活动1 搜集珍稀动物的资料
1.初步了解我国濒临变绝或已经灭绝动物的名称及特点。
2.讨论动物减少的后果
3.学生认识到人类应该与动物和谐相处
三.活动2 保护动物
1.了解保护措施:
建立自然保护区,禁止狩猎……
2.阅读指南车信箱: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没川县境内,是保护大熊猫的。
我国于2000年开始全面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3.制作保护动物的简报。
4.张贴简报。
第3单元 声 音
1 辨听声音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给不同的声音分类,提出与声音有关的问题。
2. 通过辨听声音的有关活动,获取提出声音与物体相关的假设的事实。
3. 观察并简单的区分声音的大小、高低
一.教学导入
歌声、琴声、雷声、机器声…
有的让人心旷神怡,
有的令人心烦意乱。
声音世界丰富多彩!
声音世界奥秘无穷!
……
声音我们都很熟悉,可是我们都知道声间产生的奥秘吗?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声音王国,交流我们听到过的声音,分辨这些声音差异,找出发出声音的对象。
二.分辨声音
1.学生倾听不同大小的锣声,高低不同的鼓声和锣声,同一强琴弹奏出结由高到低的音符,使他们从听觉上感性的了解声音的大小和高低之间的差异。
2.让部分学生想出办法让乐器发出大小和高低不同的声音。注意要求先让学生对比同一乐器产生的不同声音,再对比不同乐器产生的不同声音,要求将信息按教材要求填入记录表。
大小
高低
3.讨论在什么情况下同一物体会发出大小不同或高低不同的声音。(建构“音量”、“音调”概念。)
4.用其他物体发出大小不同,高低不同的声音让学生分辨。
三.猜一猜发声物体的名称
我们来做一个猜声游戏,先展示放在讲台上的物品,再要求全班学生背向讲台,教师分别敲击讲台上的物品让其发怕同学们猜发声的物品的名称。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观察发声物体的实验;
2.能通过对不同的发声物体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2.能将观察和实验结果记录下来,能对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概括,得出结论;
3、能在教师指导下,按教材中图片的提示,小组合作制作小乐器。
一.教学导入
今天老师为每一小组带来了一件礼物,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猜猜是什么东西?猜对了才准睁开眼哟,(敲鼓)大家一下就猜到了,说明大家对鼓声很熟悉,除小鼓声,我们周围还有许多大家熟悉的声音。今天,就让我们做一系列的实验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使物体发声
1、要研究声音,就得制造声音,把老师给你们的小鼓拿上来,就鼓和你们身边的器材(尺子、文具、鼓)让它发出声音,并观察发声时有什么现象?
2、交流:你让什么发声了,看到了什么现象?
3、猜测:这些物体发声了,我们也看到了它们都动了,你认为声音的产生可能与什么有关?
三.观察发声的物体
1.同学们都说声音的产生与动有关,让橡筋发声,看看它是不是在动?如果动,仔细观察,它的动有什么特点?
2.橡筋发声了,它动了,它的动我们看得很清楚,但是有一些物体发声时现象不十分明显,如我们先前的鼓,再如音叉,你能否有办法让他们发声时的现象体现得更明显,让我们观察得更清楚一些。
3.小组讨论,交流后完善方案。
4.学生动手探究。
5.汇报、交流。
6.归纳小结:固体振动产生声音。
四.探究液体、气体发声
1.教师演示液体发声实验:听到什么,看到什么,说明了什么。
2.气体发声实验。
五.归纳概括(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3、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够依据已有的经验和观察事实,对声音可以通过哪些物体传播作出猜想与假设。
2.通过探究声音传播的活动,发现空气、水、一些固体都能传播声音,培养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一.导入
我们听到过哪些声音?这些声音是通过什么途径传入我们耳朵的呢?
二.活动1 声音能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1.依据生活中的现象,你认为声音可以通过哪些物体传播?
2.学生猜想: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气体、液体物体传播。
3.对每类猜想进行实验设计:汇报、交流、完善。
4.学生进行实验。
具体每类实验可以分别按以下探究方式进行。
(1.)固体:范例引领(可用教材P32第一幅实验场景图:桌面和空气传声情况的对比实验作为范例)→选定探究材料→按小组制定实验计划→小组合作实验→小组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物体中传播)→全班交流实验方法和结果→归纳总结出: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2.)水或液体:第一个过程:教师出示材料直观启发学生(石子、铃铛、水、水槽等)→学生讨论实验计划→发放实验材料→实验→汇报交流→得出初步实验。第二个过程:教师出示音乐贺卡(或收音机)和塑料袋→提出探究问题→假设→师生共同制订对比实验计划(音乐贺卡在水中和空气中传出的声音对比)→师生合作完成演示实验→学生解释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3.)空气:提出探究问题→假设→教师出示实验材料→师生共同制订对比实验计划(对比玻璃罩中的闹钟在抽气前后抽气后传出的铃声)→师生合作完成演示实验→学生解释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三.小结
4.控制声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控制声音的研究,提高搜集信息的能力,提出自己在控制声音方面的想法。
2.尝试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声音的控制(放大和减小)问题。
一.谈话导入
声音给我们带来各种各样的信息美妙的声音让人感到舒服,而有些声音却让我们感到烦躁不安,有些声音我们要使它变大,有些声音我们要尽可能使它减弱,那么我们怎样来控制声音呢?
二.活动1 使听到的声音变大
1、哪些情况下,我们要使听到的声音变大?
2、带着问题阅读教材34页中的4幅放大音量的场景图,启发学生寻找放大音量的主要办法:与声源、传播途径、传播距离、人耳处等因素有关。
3、交流方法:学生交流使听到的声音变大的设想和办法。
4、亲身体验: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用对比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设想。
5、总结提升;交流活动中的发现,教师帮助学生总结使声音变大的方法。
三.阅读材料:噪声
1.阅读
2.哪些声音是噪声,噪声有哪些危害,控制噪声的意义。
3.激发学生产生自觉保护声音环境的动机。
四.活动2 控制噪声
1.教材35页的5幅图中,用到了哪些办法来减少噪声?
2.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
3.学生交流分析结果
4.师生共同归归纳减少噪声的途径或方法
5.查阅资料,了解生活中还有哪些办法减少噪声。
第四单元 信息的传递
1、信 息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够搜集有关信息传递史的资料。
2.能够制作资料卡片。
一.教学导入:
1.谈话:人生活在社会中,需要与外界沟通,互相传递信息,表达自己的意思。
2.课件中出示生活中几种常见的信息传递方式的图片,提问:图片中是怎样传递信息的。
3.我们还不知道哪些传递信息的方式?让我们通过搜集资料来了解吧!
二.活动1 搜集信息传递史的资料
1.学生搜集资料:教师分发给每组相应书籍,让每组学生查找,信息传递方式。
2.进行资料的汇报:你们组都搜集了哪些资料?
3,交流:这么多传递信息的方式,你能对它进行简单的分类吧?
4.课后完善:除了刚才大家搜集到的这几类方式,还有一些我们没有找到,请同学们回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继续搜集。(在课堂上没搜集到的或搜集不具体的由老师作详细交待,提供相关网络或书籍名)
5.指导制作资料卡:
教师出示空白资料卡,指出资料卡内容要点应突出此种传递方式存在的时间,具体操作方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所起的作用。具备条件最好配以图片。
6.布置任务:
组内分工,对各类信息传递方式的资料进行补充并制成资料卡。
2.书信和标志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会用简单的方法书写密信。
一.教学导入
1.课件出示简单的传递信息的视频。(一段是远古人类用语言交流而成功狩猎的视频;另一段是古时候快马加鞭送军情的视频。)
2.能说说这两幅场景中传递信息的情形吗?
3.你能说出他们传递信息方法各自的优劣吗?
4.教师小结:很久以前,人们主要通过口耳相传,结绳记事的简单方式传递信息。这些简单的方式容量小,传递距离短而且不能长期保存,而书信可将信息传递的范围更大,信息传递的量更多,信息传递的距离更远。
二.活动1 写密信
1.过渡:教师提问:假若视频中送信员携带的军情十分重要,要防止泄露,你有什么好法子?
2.古人很聪明,他们发明了一个好方法—写密信(课件出示古人写密信的过程)
3.你们想不想也学古人的方法,在课堂上来写写密信?
4.学生领取材料进行活动。(以小组为单位)
5.活动基本完成时,教师问:我们的活动有趣吗,此时你最想弄明白什么?
6.教师简单讲解写密信的原理。
7.小结:从写密信的活动中,我们知道这种方式可以用文字传递信息,而且信息的内容可以保密。
三.指南车信箱
1.阅读。
2.了解用明凡写密信的方法。
四.搜集资料
1.过渡:其实,古人很聪明,除了今天我们所知道的,还有很多其他写密信的方法,你想知道吗?
2.布置任务,课后搜集资料并交流。
3、电报与电话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够搜集电信的资料,并制作资料卡片。
一.导入
电报和电话的出现可以使人们远距离,快速地传递信息,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了解电报和电话的历史。
二.活动1 搜集电报和电话资料
1.出示“信息”一课中学生制作的资料卡,按照时间整理出与电抱、电话有关的资料。
2.教师补充资料:课件出示亨利、莫尔斯发明电报的故事。
3.科学是发展的,只有短短100来年,电话就有如此快速的更新换代,你能回家再查查资料,了解现在最新颖的移动电话有什么特点吗?
(第二节课时进行简单汇报)
三.了解专用电话号码。
1.了解专用电话号码,及其使用的情形。
2.教师讲解随意拨打专用电话号码造成的影响,教育学生正确使用电话。
4 信息时代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能搜集有关信息应用的资料,并制作资料卡片。
2. 能合理想象并描绘未来通信。
一.谈话导入:
1.讨论:信息传递的技术在工作、军事、生活、科技等方面的应用。(课件出示相应场景)
2.现在,信息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方式。
二.活动1 搜集现代信息资料
1.课件出示P47的图片,提问:这些信息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方便?
2.让学生出示前段搜集的资料,交流:你认为现代信息传递方式有哪些?
3.教师补充介绍较有趣味性的信息传递方式。
4.想一想人们为什么称现在进入了“信息时代”?
5.布置任务:课下搜集你还不知道的现代信息方面的知识。
三.活动2 正确使用互联网
1.交流讨论互联网的作用:
自己曾经利用互联网做过哪些事情,怎么做?需要注意什么问题?还希望互联网能发挥哪些作用?
2.正确使用互联网:
(1.)带学生进入电脑教室进行方法指导。
(2.)讲非法网站对青少年的危害,提高学生道德上的警惕性。
四.活动3 畅想未来通信。
1.课件出示:烽火站传军情、快马传军、电话传信息、互联网传递信息等几种方式。讨论你通过比较这几种方式,感受到了什么?
2.随着科技发展信息传递方式势必不断更新,未来的人们将怎样传递信息?
3.学生想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
第5单元 水的变化
1.不翼而飞的水—烧开水
科学研究
1.会做水沸腾的实验。
2.通过观察测量记录获取沸腾实验中的信息,经过整理、分析解决问题。
科学知识
1.认识沸腾现象。
2.知道水的沸点及沸腾时水会迅速变成水蒸汽。
一.导入
我们天天喝开水,烧开水在家熟悉吗?请大家回想一下在烧开水的过程中水有哪些变化?
指名让学生回答。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可是只有这样一些变化吗?在烧开水的过程中不会发生什么变化,水开时会产生什么现象?今天老师为各组准备了一些材料,我们也来烧一次开水,好不好?(板书:烧开水)
二.活动 烧开水
1.定性观察。
(1)明确实验目的
(2)认识实验装置
(3)动手前的提示 :1、静静观察记录变化。 2、注意安全
(4)学生实验
(5)根据记录汇报
2.定量观察
(1)提出问题:水沸腾后温度是多少?温度会继续升高吗?水会少吗?
(2)设计实验方案
(3)交待实验目的:观察水沸腾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沸腾时的度数,水有没有变化,注意安全。
(4)学生实验
(5)停止实验:水少了吗?少了的水哪儿去了?是不是真的不翼而飞了呢?
三.分析析整理:
1.教给学生分析方法
2.学生讨论,交流
3.总结:今天,我们烧了两次开水,知道水加热会变成水蒸汽,同时,我们也认识了沸腾这一现象,知道水沸腾后尽管再加热,温度也不会上升。
四.拓展:
回家用纸杯烧开水
2.飞回来的小水珠
科学探究
1.能制定较规范的研究计划来指导研究杯盖内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2.学习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会控制实验变量。
3.会分析对比实验的因果关系,得到水蒸汽遇冷凝结的结论。
4.能用实验来探究云、雾的成因。
一.实验导入
实验:教师在杯子里倒入开水,让学生观察杯盖后,再将杯盖盖在杯子上,1-2分钟后再打开杯盖,让学生观察杯盖内的小水珠,提问:你能猜想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吗?
二.活动1 研究小水珠的由来
1.教师引导:水被加热时,水可以变成水蒸汽,那么水蒸汽遇冷后,会变成水吗?
2.学生猜测:小水珠是水蒸汽变的。
3.设计实验方案:
4.讨论、交流、完善:
明确:在这个实验中,只有培养器内的水的温度有不同,其他条件都一样。
5.学生实验
6.交流实验结果:
1号培养器倒入热水没有水珠。
2号培养器倒入冷水有水珠。
7.结论:水蒸汽遇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叫凝结。
8.进一步明确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
若让对比的实验的条件有两个以上的不同,最后我们能顺利地得到实验结论吗?
三.拓展活动:自然界中水的凝结现象
1.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冷会形成云、雾、雨、露等常见的自然现象。
2.我们来造“雾”
根据P55方法教师演示。
3.认识雾的成因。
4.雾的形成与云的形成相似,只是云飘浮在高空
四.布置作业:
课后探究露的形成。
3.结冰了
科学探究
1.会测量水凝固成冰时的温度(冰点)0℃。
2.能用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探究霜的成因。
一.导入
1.课件出示:冰、雪、霜、淞的图像资料。提问:你能对这几种结冰现象进行描述吗?
2.我们还知道自然界有哪些结冰现象?
3.学生交流。
二.活动1 我们来造冰
1.水结冰需要什么条件?
(1)提问:从图像资料中我们发现了一个什么共同点?(让学生明白水结冰需要寒冷的条件)
(2)继续提问:寒冷到什么程度水才会结冰?(学生回答说0℃会结冰时,教师反问:是这样吗?让我们用实验说明问题)
(3)自由讨论:我们怎样模拟这种环境?(让学生明白模拟实验是在模拟自然条件下获取的现象重现)
2.按P57方法做实验,看一看水在什么温度下才会结冰。
(1)在杯内放入冰块,并测量冰的温度。
(2)在杯内加入食盐,测量冰、盐混合后的温度。
(3)将盐有少量水的试管插入冰,盐混合物中,当试管里出现冰时测量试管里的温度。
要求:实验过程中填写好实验的记录表
3.汇报实验中测得的温度。
4.结论:水在0℃会凝固成冰。
三.拓展活动:探究霜的成因
在天气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寒冷夜晚,有时会出现霜。这是怎样形成的?
1.猜测:可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汽变成的。
2.设计实验
3.学生实验
4.实验结论:知道霜是水蒸汽遇到0℃以下的物体时直接变成的冰。
四.阅读指南车信箱
地球上的冰雪世界—南极与北极。
4.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科学探究
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用箭头和简单的文字表示自然变化的能力。
一.导入
在自然界中,水的形态有哪些变化?
二.活动一 “朋友”对对碰
1.活动前人员组织
全班60人,分为12组 每组有冰、水、云雾、露5种角色,每人按其中的一种角色。
2.游戏奖惩规则:
做对每人奖一颗星,做错罚一颗星,看哪组星最多,评为最优活动小组。
3.游戏过程:分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互相找“朋友”在找的过程中,要说出找“朋友”的理由来;第二过程是找“家”,在地面上画三个圆圈,分别写上“气态”“液态”“固态”最后由持“条件”板的同学找到自己站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4.学生游戏。
5.小结:把游戏用图示的方法记录下来:
三.活动二: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1.说一说:哪一些地方有水?
2.思考:江河湖海里的水从哪里来?
地下的水从哪里来?
天空中的水从哪里来?
植物的水从哪里来?
3.学生观察图:你能说一说水在自然界是怎样循环的吗?
第6单元 搜集信息,让我大开眼界
1. 我们这样搜集信息
科学探究
1.回顾本学期经历的研究活动,总结提炼“搜集、整理信息”的经验,使学生能相对系统地认识“搜集信息”的科学研究方法,有效促进学生搜集,整理信息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2.知道搜集信息的一般方法
一.教学导入
交流:本学期来你们搜集到了哪些资料?说一说这些资料获取的过程中发生的故事。
二活动 搜集信息经验交流会
1.从刚才大家的发言中知道本期来,我们在搜集信息方面收获不少,下面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交流。
小黑板出示交流的方面:
(1)我们曾经搜集到哪些方面的信息?
(2)我们通过哪些途径获取这些信息的?
(3)这些信息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帮助?
(4)我们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和教训?
要求:请按小黑板上的要求,小组内交流,然后,请你们把小组的经验都写在一张大总结记录表上。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教师进行概括和整理,并评出搜集信息最多的小组和经验丰富的小组。
3.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和汇报我们知道:
(1)搜集信息是获取科学研究资料的一种有效途径。
(2)搜集到的信息可以给我们的研究以帮助和启迪,但并不是都可靠的,有些需要我们再次通过实验等手段去验证。
(3)搜集信息的方法有很多,有釆访、查阅图书资、实验、现场观察等等,根据途径的不同,可靠程度也不一样。
2. 科学自己做,我也能成功
科学研究
1.能根据相应的研究主题,选择和运用搜集资料的各种方法展开相对自主的研究。
2.能以合适的方式,比较清楚的表达和交流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果。
一.激趣导入
1.(播放恐龙的视频动画)。你认识这一种动物吗?
2.很久很久以前的时期,恐龙是地球上的霸主,但是后来却灭绝了……
二.活动1 搜集恐龙的资料
1.看了刚来的动画和老师的讲述,你有什么要问的吗?
2.刚才大家提了许多的的问题,我们就来通过查找资料研究,“恐龙为什么会灭绝”的问题。
3.讨论:你可以到哪些地方通过哪些方式搜集到恐龙的资料?
4.展开资料搜集活动:带学生去电脑室从因特网上查找资料。
5.召开辩论会;
(1)课件播放科学家对恐龙灭绝的原因所作的猜测。
(2)刚才大家搜集了资料,就你们组掌握的资料,请你说一说恐龙是怎样灭绝的?注意,理由要充分哟。
(3)各组对自己的发点发表看法,并适时对其他小组观点提出质疑。
三.布置作业
以你们的观点为主题,围绕主题搜集证据,出一期手抄报。
1